管好微权力:如何防止基层权力滥用,维护公平正义?

管好微权力:基层权力规范化治理的重要性

管好微权力是当前社会治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。基层权力虽小,但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,影响社会公平正义。如何有效规范和监督这些”微权力”,防止其滥用和寻租,是维护社会稳定、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。本文将深入探讨管好微权力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,为构建清廉高效的基层权力运行机制提供思路。

微权力的内涵及其滥用的危害

微权力主要指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掌握的各类审批、管理、服务等小微权力。这些权力虽然单项金额不大、影响范围有限,但却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。例如村(社区)干部掌握的低保评定权、各类补贴发放权,乡镇干部的项目审批权、行政许可权等。

微权力如果使用不当或被滥用,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:一是侵害群众利益,如设置不合理门槛、吃拿卡要等;二是破坏社会公平,如暗箱操作、优亲厚友;三是损害政府形象,影响党群干群关系;四是助长腐败歪风,污染基层政治生态。因此,管好微权力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、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。

管好微权力的具体措施

为了有效管控微权力,防止其被滥用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
1. 健全权力清单制度。对基层各类微权力进行全面梳理,编制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,明确权力边界、运行程序和监督措施。通过”清单化”管理,使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。在这一过程中,可以借助ONES研发管理平台等工具,建立权力清单数据库,实现权力运行的全程记录和追溯。

2. 推行”一窗式”服务。整合基层各类服务事项,推行”前台综合受理、后台分类审批、统一窗口出件”的服务模式。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权力寻租空间,提高办事效率。同时,利用信息化手段,建立统一的业务办理平台,实现业务全程在线办理、实时监控。

3. 强化监督制约。建立健全内部监督、群众监督、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。充分发挥纪检监察、审计、巡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,同时鼓励群众参与监督,设立监督热线、网络平台等渠道。定期开展”微权力”专项检查,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。

管好微权力

构建长效机制,防范微权力滥用

要从根本上防止微权力滥用,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:

1. 完善制度设计。制定科学合理的微权力运行规则,设置必要的制衡环节。例如,对重要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制度,避免个人专断;对关键岗位实行定期轮岗制度,防止权力固化。同时,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,对滥用微权力的行为严肃查处。

2. 优化工作流程。梳理各项微权力的运行流程,查找风险点和薄弱环节,进行流程再造和优化。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,压缩自由裁量空间,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。在这一过程中,可以使用ONES研发管理平台等工具,对工作流程进行可视化设计和管理,实现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。

3. 加强廉政教育。定期开展廉政教育培训,增强基层干部的廉洁意识和责任意识。通过案例分析、警示教育等形式,让基层干部深刻认识到滥用微权力的危害性,自觉抵制各种诱惑。同时,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,形成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的长效机制。

总结与展望

管好微权力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统筹兼顾、多措并举。通过健全制度、优化流程、强化监督等措施,我们可以有效规范基层权力运行,防止权力滥用,维护社会公平正义。在这一过程中,既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提高管理效能,又要注重发挥群众监督作用,形成全方位、立体化的监督网络。只有管好了微权力,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,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,为建设清廉政府、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。